別糊弄消費者
歲尾年初,又值企業促銷的好時機,五花八門的促銷方式讓人目不暇接,然而有些“興”不得不掃。
看過一個故事:兩個賣鞋的商人吆喝賣鞋,本來相安無事,然一天商人A突發奇想,把價格降了一塊,商人B不知,只納悶原先兩人賣出的鞋子數量相當,今天A卻要比自己多出兩倍。當他得知其中的蹊蹺后,商人B馬上降低了兩塊錢,于是B的顧客明顯多過了商人A。商人A為了爭取顧客,又降低了三塊錢。。。。。。結果可想而知,最后好好的買賣被攪黃了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顯淺的商業道理:混亂的價格戰無益于市場的穩健發展。2012年,東京與蘇寧、國美幾家電商之間的價格戰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價格戰前夕,兩大對壘陣營在微博上不斷煽惑消費者的熱情,鼓吹已方價格一定低于彼方,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。而到了動真格的時候,已經望眼欲穿的消費者卻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,要么貨品鮮有交集,要么擺出售罄的牌子,搞得如坐過山車般的網友大呼“坑爹”。
后來有人分析,京東等幾家電商打這場價格戰其實是一種營銷手段,或者稱之為做了一次嘩眾取寵的廣告。沒錯,在一個突破下限的年代,這樣的做法的確無需投資便能迅速出位,更能吸引可能投入百萬也吸引不到得眼球。但無需投資不等于沒有代價。據后來的網絡民意調查,京東等幾家電商的口碑不出意料的迅速下滑,不少消費者還舉起抵制的牌子,反而成全了沒蹚這趟渾水的其他電商??瓷先?,煽惑者是低估了消費者的反應。
對于紅木家具行業來講,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微乎其微,因為只要是貨真價實的紅木家具,其商品屬性就不具備這種“壯士斷臂”的條件。但另外一種情況倒是有可能發生,即借促銷知名以次充好。
很多消費者感慨紅木家具水太深,多是出于怕當冤大頭的心理。但又有不少人想買便宜貨,有些廠家就盯上了“雞蛋上的這道逢”,把次的楞當成好的,再以降價促銷為由,哄騙消費者,被摸到命門的于是“乖乖就范”,不知情者甚至還笑靨如花。
表面上看,廠家賺到了錢,其實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利益,最終的結果就是,當提到紅木家具,消費者就難以提起購買興致,我想,這樣的結果,每一家紅木企業都不愿看到吧!